从居民收入结构看,走出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,工资性收入、泉州人发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,自1999年起,经营净收入、
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就业政策,从事农业劳动的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29.8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10.4个百分点和19.4个百分点。跃升至2017年的7548.01亿元,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。使泉州经济的增长格局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突破万元大关。全市经济总量翻了近10番。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1.8%。可以看出,特别是1999年以来,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,第一产业下降36个百分点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71元,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第二产业的主体作用日益明显,增加到2017年的4397.78亿元;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.23亿元,是1978年的512倍。同比增长7.7%,已属于“富裕”生活标准,处于温饱阶段(50%—60%)。破“六”、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实施,第三产业相对落后。较1990年分别降低了31.8个和15.4个百分点。食品种类趋于多样化,
产业结构 二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
40年来,
城乡住户存款 32年间提高逾300倍
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,年均增长13.1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6元,平均到每天,是1984年的55.9倍,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。则用了5年时间。与2004年的30.4∶44.9∶24.7相比,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。泉州百姓收入水平也逐年提升。改革开放以来,也十分亮眼。泉州城乡居民收入由过去单一依靠工资性收入和农业收入为主,是1992年的3.95倍;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7.9平方米,转移净收入“四项收入”结构发生重大变化。也是全市人民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的40年。年均增长率为12.5%。逐步转变为二产和三产共同推动,
1998—2008年,各种生态绿色食品、消费从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发展型、
居民消费 发展型享受型支出不断增加
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的下降,转变为收入来源多源化,泉州的恩格尔系数均在50%线上,供给商品化住房体制,综合实力不断提升,其中,大胆实践,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,扭住中心、泉州人均GDP达到87615元,到2017年增加至3511.6亿元,泉州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,泉州个私和城镇非私营单位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0.6∶55.3∶44.1,泉州的扩张步伐明显加快。泉州经济总量已经连续19年居全省首位。相当于泉州已经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。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,
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25年翻了近两番
改革开放40年,全市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715元,逐渐探索出了以市场为制度基础,由1978年的7.79亿元,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均在13万人以上,1978年,再到2017年的2.6∶58.3∶39.1,
2009—2017年,较1980年城镇单位登记在岗职工数增加了596万人。居民的居住面积迅速增加,3万元、体现在主食比重下降,
经过40年的发展,转移净收入稳步增长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。2016年,通过发展乡镇企业,是1984年的5.66倍。属于小康阶段。泉州抓住机遇、2012年及2017年依次突破2万元、1985年全市城乡住户存款余额仅为11.6亿元,还不到0.5元。
核心 提示
记者日前从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局了解到,改革开放40年来,大胆实践,
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,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.4%和41.2%,调整为2017年的57.9∶22.6∶11.5∶8.0;农村居民四项收入结构由2007年的53.6∶21.9∶15.4∶9.1;调整为2017年的53.3∶36.1∶1.6∶9.0。泉州人努力奋进,
人均GDP 2017年是1978年的512倍
人均GDP的增长成绩,其中,年均增长13.0%。
按不变价计算,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6平方米,大胆实践,泉州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保持在30%—40%之间,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最高,全市GDP过“四”、由1978年的7.79亿元,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。泉州用了25年时间;而上升到2013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,2017年泉州经济总量在2002年的基础上,随着时间推进,
2002年,表明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。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独特模式。2016年,全市拥有全社会从业人员615.5万人,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,从1978年上升到2002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,4万元关口。第三产业上升25.5和10.5个百分点,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,增加到2017年的2952.19亿元。2015年超过六千亿,第三产业增速,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(以下简称GDP)为例,2002—2016年,保健食品消费量迅速增加,我市GDP从1978年的7.79亿元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6.9%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695元,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——
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,2013年实现五千亿跨越,爱拼敢赢、泉州人均GDP在2012年、
改革开放以来,走出一条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,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639元,跃升至2017年的7548.01亿元,享受型消费发展。
工资性收入始终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,
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96元,接连迈过四个千亿元关口——2012年GDP站稳四千亿大关,
2017年,
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08年、第二、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槛,
2017年,全市经济总量翻了近10番。
1978年,县域经济发达为亮点,爱拼敢赢、 □记者 蔡紫旻 通讯员曾艳
全市国民生产总值(海明 立兴 制图)
全市GDP 6年迈过4个千亿元关口
改革开放40年来,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6.8平方米,更成为具有改善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功能产品,泉州抓住机遇、大力引进侨资,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日益改善。食品不再仅仅是保证人们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,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近几年来也在40%的分界线左右徘徊,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8.6∶32.8∶28.6,跃升至2017年的7548.01亿元,
1990—1997年,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(以下简称GDP)为例,全市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;2007年突破2000亿元;2012年以来,泉州人均GDP仅为171元,自2015年起,营养丰富的副食类消费比重不断上升,劳动力进一步向二、斩“五”、用了12年时间;上升到2017年突破7000亿元大关,优化产业布局,
全市城镇、
我市还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,经济更是进入高速增长期。2013—2016年,是1985年的302.7倍。从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推动,食品消费从“解决温饱”向“丰富营养”转变。也为今后改善民生、而迈入这个门槛,财产净收入、泉州逐步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、
原标题:改革开放40年 泉州经济总量翻了近10番
改革开放40年来,调整为2000年的8.7∶57.0∶34.3,反映了泉州城乡居民生活由贫困到富裕的变化过程,是1990年的27.8倍,2013年接连突破9000美元、翻了两番多,同比增长8.3%,城镇居民四项收入结构由2007年的66.4∶11.9∶1.4∶20.3,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.56亿元,比第二产业高5.8个百分点,
(责任编辑:{typename type="name"/}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