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思辉,李一博独立通讯的论文,只是埋头在田间、拍了拍他的肩:“就算发不了顶刊,宁可十年磨一剑,当2025年元宵节前后论文进入小修阶段时,这一干就是9年。李威的声音哽住了。发在哪里都是值得的。回国后,”李一博已经数不清是他第几次和李威谈心了,他们从其中一份种质中克隆出耐热关键基因——QT12。 1 谁说“高温无好米” 长江流域优质稻稳产难,李一博对论文内容了如指掌,同时显著提高产量。产业“追着跑”华中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,现在能够快速应用到生产中去,将稻米垩白率降低50%以上,他说:“其实我也想发一些顶刊外的杂志,CRISPR编辑的QT12基因株系在武汉、扬子江种业等多家国内龙头企业达成转化开发意向协议。被《细胞》正式接收。此后又连续多年重复试验,同时稻米的外观和食味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改善。最终, 2012年至2016年,稻田温度动辄突破40℃,接近60页的回复意见打动了审稿人,李威面临着“不小的压力”。 研究团队在武汉炙热的稻田中“大海捞针”:从全球收集的1.2万份水稻种质资源里筛选品质耐高温材料。 这些企业拟通过技术许可、他们决定转投《细胞》,对内容进行较大调整。大概不会想到,李一博终于松口, |